刘志迎(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考察安徽时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科学是现代技术发明的原理支撑,技术发明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技术发明成果的商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创新是一个联动交互影响的过程。
安徽科技创新各项指标在全国进入第一方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构成安徽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安徽科技研发的基础,安徽“三地一区”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科技创新的动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推动科技研发成果涌现的动力,把改革作为推动研发成果产业化创新的动力。科学技术要打头阵,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来释放各类科学研究主体、技术发明主体和创新主体的能量,从而保障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实践中“打头阵”取得胜利。
叶润清(省考古学会会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给考古学界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紧密结合安徽实际,坚持守正创新,抓好贯彻落实。含山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认定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标志性遗址,凤阳明中都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先后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繁昌窑遗址等六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力推进,凌家滩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安徽考古的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传承创新是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内在动力。
首先是导向与目标的传承创新。新时代新要求,在考古学文化谱系构建与中华文明进程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同时,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揭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价值取向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历史借鉴与智慧启迪,成为中国考古学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并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服务人民大众,成为时代要求,更是新时代安徽考古实践的目标方向和根本遵循。
其次是理念与理论的传承创新。与更高层次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是考古理念的变化、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的拓展。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历史学的考古学、面向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考古学、面向世界的考古学等理念需要不断深化,理论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聚落与社会考古,动植物、环境、工艺、基因等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历史遗存的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内涵阐释,考古学文化与人群、族群、生业模式的关系,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成为重点研究内容。
最后是方式与手段的传承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从“十三五”开始,国家文物局筹划设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列课题。安徽先后成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从大汶口到岳石)、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夏文化研究、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等课题的重要参与省份,同时继续参加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含山凌家滩遗址、淮南武王墩墓葬等19个考古发掘、整理项目和皖南先秦铜矿遗址等5个区域专项调查项目被纳入上述课题。立足安徽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好国家重大课题安徽重点项目,认真落实考古前置要求并不断强化建设工程考古的课题意识,是推动新时代安徽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Copyright ◎ 2008 Anhu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08001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