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徽 人 文 讲 坛
安徽人文讲坛是我省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形式之一。讲坛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以传播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以满足大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评析安徽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时代话题为主要内容,坚持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大众性。讲坛聘请演讲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学术成果丰厚的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席教授,于每月第二个星期日下午在安徽省图书馆东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
安徽人文讲坛2013年1-6月场次安排
(时间15∶00-17∶00)
场 次
|
讲座日期
|
选 题
|
讲席教授
|
第79讲
|
1月13日
|
宏伟蓝图:
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汪兴福
|
第80讲
|
|
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
方爱东
|
第81讲
|
3月10日
|
莫言为什么得诺奖
|
潘小平
|
第82讲
|
4月14日
|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
左和平
|
第83讲
|
5月12日
|
张英和六尺巷
|
江小角
|
第84讲
|
6月9日
|
“诗仙”李白的“安徽情结”
|
吴怀东
|
电话:0551-3428737 3418164
新浪微博:安徽人文讲坛
第79讲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讲席教授 汪兴福]
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永无止境。“小康”作为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社会模式,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8年后将成为现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倒计时”。全面建成后的小康社会是啥模样?小康社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哪些新气象、提供什么新机遇、提出哪些新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在哪?我们应该有怎样的预期与心理准备?请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如何为我们描绘这一宏伟目标的。
汪兴福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安徽省政治学会秘书长、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民间组织理论与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主持省部级课题12项,公开发表论文(著)多篇。
第80讲 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讲席教授 方爱东]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的制度在同一个空间碰撞,不同的观念在同一个平台对话。人类的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人类的力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地扩张与延展。是什么在支配着这个世界的风云际会?是文化,是文化内蕴着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讲试探讨核心价值观及其思想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在人类进步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从中、西方价值观比较的视角,解读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及三个层次的内在逻辑。
方爱东 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等。长期研究价值观问题。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科学人生观概论》、《公关案例分析》著作的撰写。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81讲 莫言为什么得诺奖
小说与现实的高密,虚拟与真实的人生,历史与当下的中国社会,构成了莫言和他的国度。莫言为什么能得奖?莫言得奖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讲座将把莫言放在一个国际性大背景中, 放在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进行解读。莫言小说具有潜在的国际倾听者,隐形人物和全球话语元素,他的写作方式是如此独特,以至只要你阅读半页,就能马上意识到这是出自他的手笔。讲座还将对莫言小说中的关键词:生命,繁衍,图腾,自然力,狂想,祖先,历史,燃烧等等,做出自己的解释。
潘小平 安徽文学艺术院院长,《安徽文学》主编,安徽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与散文、纪实文学创作。发表、出版《季风来临》、《北方驿站》、《徽商——正说明清第一商帮》、《一步跨过两千年》等多篇(部)散文随笔、纪实文学,合作出版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担任《皖地风流》、《安徽历史文化名城》、《跨越》、《巨变》、《皖赋》等多部电视剧、大型文化专题片、纪录片的撰稿。《皖赋》获1999年度中国电视专题二等奖、安徽电视一等奖、安徽新闻一等奖,大型理论专题片《跨越》获2003年度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电影《美丽的村庄》获2003至2006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第82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讲席教授 左和平]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1917年自美国留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教育改造。开展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战时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及创造教育运动;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著名学校;创造并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左和平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纪念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馆长、歙县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歙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歙县徽州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任中共歙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编《陶行知廉政文化教育读本》,《行知新论》副主编,《陶行知词典》撰稿,多篇陶行知研究史料文章在《爱满天下》、《行知研究》上发表。
第83讲 张英和六尺巷
[讲席教授 江小角]
张英,清代名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康熙帝对张英的才华、智慧、人品,极为赏识,备加器重,每亲临南苑及巡行四方,都诏令张英侍从。其时典诰文章,多出张英之手。累迁为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张英以勤俭持家、谦让处世,注重“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主张做官以勤政清廉为第一要务。他言传身教,自己居乡时,“厚重谦和”,与人相交,一言一事,考虑“皆须有益于人”。张英及“六尺巷”的故事,影响古今,名扬海外,发人深思。可以说,“六尺巷”中体现的道德精神及其折射出的和谐思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教材。
江小角 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桐城派及安徽地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桐城历史文化丛书》《父子宰相家训》(点注),《桐城派名家评传》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和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第84讲 “诗仙”李白的“安徽情结”
[讲席教授 吴怀东]
李白堪称中国文学史上“千古一人”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师,安徽这块土地对于李白具有特殊的意义。李白一生往来安徽多次,行踪涉及皖北、皖中和江南的池州、宣城、黄山等地,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据统计有诗200余首、文9篇,几乎占其传世作品的五分之一,数量相当可观!通过“诗仙”之眼,我们能清晰领略一千多年前安徽风光的美丽和人情的温馨——这里是苦闷诗人的“精神后花园”;通过“诗仙”之诗,我们不能不震撼于“诗仙”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炽热的人间情怀——他的奇思妙想、奇情壮采,他的执着、进取和退隐,他的孤独、悲怆和无奈!“诗仙”李白的安徽行踪以及文学创作,构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是今日安徽深厚人文底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吴怀东 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安徽大
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兼任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安徽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独立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省厅级社科研究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史诗运动与作家创造——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唐诗流派通论》、《唐诗与传奇的生成》、《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中文专业论文写作教程》等著作,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科研奖二等奖、三等奖。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