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大众化、国际化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建构,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阐释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鲜明特色,不仅要从宣传、解读的维度出发,而且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对新思想进行富有广泛社会理解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理阐释,不断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取得新成果。当前哲学社科领域尤其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等研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层面、民众生活的实践层面、国际社会的交流层面不断丰富其阐释。
2.“共同富裕”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为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必须认识到”的要求。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共同富裕”这一议题至关重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成为亟须解答的重大理论命题。
3.后疫情时期“党领导一切”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1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在新征程上,如何将“党领导一切”作为制度落实,充分体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制度有机结合,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答的重要理论问题。新时代需要以党的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政党能力的“支撑结构”,进一步增强党的政治领导、组织动员和资源统筹能力,切实将“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长效化的治理效能。
4.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社会逻辑与治理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表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经济和社会都有其发展逻辑,也都存在着发展质量问题。高质量经济发展要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高质量社会发展则要解决社会样态、组织机制和社会技术的高质量转型问题。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社会建设,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同时推进,解答高质量社会的制度设置、高技术与高社会相互生成、网络化逻辑和大数据规则、智能工作系统和智慧生活方式、绿色生态发展、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议题。
5.世界文化格局转变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构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下,大数据、5G等新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格局,传统的文化生产与传播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面对世界文化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方法,关注不同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旨趣,理顺文化产品与价值观传播的关系,加快发展相关文化业态,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6.“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文明的互鉴与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世界文明的互鉴与对话,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基本担当。一方面,特殊内涵普遍,要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中,系统总结、自觉传播中国故事、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另一方面,普遍提升特殊,要在促进世界治理结构优化的进程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营建双赢和共赢局面。
7.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冲击,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直面智能时代,适应变革,回应挑战。一方面,哲学社科研究和评价的学科化、数目字化、内卷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不断提出新命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深度介入现实。智能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要扎实推进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研究和基础研究;要倡导和探索直击时代靶心、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跨学科研究。
8.特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
在全球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双重语境下,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步加剧。作为特大城市的“超大规模优势”,在常态时期会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但在突发危机面前亦可能转化为“超大规模劣势”。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基于特大城市中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构建一套风险预警、应急管理、危机化解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强化风险治理的危机意识,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需要重点研究,切实增强应对相关问题的格局、视野、效率和效能。
9.新时代上海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
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都在围绕城市群提升地区竞争力,都市圈的目标定位与发展随之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界需要系统把握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城市中的战略定位,围绕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全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自贸区相关制度建设,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等重要命题,开拓性地展开学理研究。
10.数字化转型视野下的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随着人工智能、5G技术的发展,以智慧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为特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逐渐普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尤其要加强数字化转型中城市结构、公共文化、大众心理等问题的研究,率先用数字化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发展难题,促进上海在智能时代实现从领先到引领的转型。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借助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的历史机遇,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等领域的研究,尤其要注重在参与新型国际规则制定、构筑全球数字治理体系中发挥智库作用。
Copyright ◎ 2008 Anhu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08001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