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ahsklbgs@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社科要闻

%!title()!%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08 10:18
【字体:打印

  12月8日,《安徽日报》理论版以“传承和弘扬好皖江文化”为题,整版推介由省社科联与铜陵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成果。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洪永平在《努力开创皖江文化研究新局面》一文中指出,八百里皖江所孕育的皖江文化,是长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深刻认识皖江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围绕新坐标着眼新发展,不断拓展皖江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迈向新征程开创新局面,努力提升皖江文化研究的质量水平。

  该版还刊发了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汪祚民《皖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地域空间及其关系》、安徽博物院赵甜甜《皖江文化的研究视域与创新转化》和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谈家胜、金晶《皖江文化深入研究之策》等三篇文章。

  努力开创皖江文化研究新局面

  洪永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八百里皖江所孕育的皖江文化,是长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不断拓展皖江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努力提升皖江文化研究的质量水平。

  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深刻认识皖江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四个重要”的论断,不断增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守正创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深化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取得新进展。

  加快皖江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皖江地区对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作用。皖江地区率先崛起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支撑作用,需要多学科开展协同研究,皖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举措背后都有我省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皖江文化研究也发挥了理论先导和文化引领作用。皖江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进程中彰显安徽作为、作出皖江贡献,还面临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社科界深入调查研究,作出科学回答。

  提升安徽地域文化研究整体水平的迫切需要。省社科联多年来不遗余力、扎实推进徽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等安徽三大地域历史文化研究。连续举办了九届皖江文化研讨会,皖江文化的概念逐步被接受,内涵与外延也日渐清晰。但与徽学研究、淮河文化研究相比,皖江文化研究还相对滞后,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们要增强紧迫意识、加大研究力度,努力使皖江文化研究适应皖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努力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

  围绕新坐标着眼新发展,不断拓展皖江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通过的关于我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战略任务,也给皖江文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围绕做到“两个更大”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拓展研究领域。如何做到“两个更大”,需要我们提高站位、拓展视野、不断深化对安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拥有战略叠加新优势的认识,需要我们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来谋划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些都需要文化的支撑。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为皖江文化研究带来新机遇、注入新活力。围绕着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要深入皖江地区调研,提出切实可行方案,不断拓展皖江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引领和先导作用。

  围绕加快推进长江文化和江南文化研究强化研究协同。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长三角一市三省地理相近、经济相融、人文相通,既要在全国发展战略中担负“一极三区一高地”重任,更要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必然要求我们探寻共同的发展根脉,提炼共同的文化标识,打造共有的精神家园。皖江文化与长江文化、江南文化渊源深厚,应该也能够在深化研究中发挥优势。当然,如何处理好推进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与坚持皖江文化等特色区域文化研究的关系,需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努力做好结合的文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围绕提炼皖江文化精神特质促进研究深化。皖江文化覆盖面广,既包括历史悠久的桐城文化,又涵盖新兴的铜陵和马鞍山工业文化、芜湖商业文化等,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我们要在全面掌握皖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做深化研究、概括提炼,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记录和书写时代中为皖江文化画像,提炼彰显皖江特色、顺应时代需求的精神特质,更好地激发皖江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激发皖江地区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

  迈向新征程开创新局面,努力提升皖江文化研究的质量水平

  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皖江文化研究也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努力开创新局面。

  着力凝练研究方向。推进皖江文化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善于学习借鉴,科学谋划制定目标任务、研究重点,包括做好与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研究的衔接,与徽文化、淮河文化研究的协同,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开展协同攻关,努力提高研究质量。

  着力打造研究队伍。经过专家们的多年努力,包括九届皖江文化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推动了皖江文化研究的深入,有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且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不够,还要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方式方法、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参与到皖江文化研究之中,努力提升整体水平。

  着力完善学科体系。皖江文化研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立学科,研究总体上侧重于文献整理和历史描述,综合研究薄弱,研究的方式、方法还相对单一。省社科联将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整合研究力量,拓展延伸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系统化系列化研究,推动皖江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努力构建皖江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把皖江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编辑:张会生

地址: 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社科大楼二楼 邮政编码:230053 电话: 0551-63417233 (传真)0551-63411194 管理员:E-mail :ahsklbgs@163.com

Copyright ◎ 2008 Anhu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08001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