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ahsklbgs@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会员动态

%!title()!%

文章来源:阜阳市社科联      发布日期:2025-08-19 16:42
【字体:打印

  八月的淮河之畔,绿意盎然,一群佩戴红领巾、团徽与党徽的身影,在社科专家带领下凝望淮河奔流。2025年8月18日下午,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五周年之际,阜阳市社科联联合中共阜南县委宣传部策划了“信仰的力量代代传——走好新时代社科循足迹之路”活动。阜阳大中小学生代表与阜阳社科专家沿着总书记2020年考察阜阳的足迹,通过理论解读、非遗展示、故事宣讲等方式,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传承,让信仰力量在互动中传递。

  循足迹:从纪念馆到庄台的沉浸课堂

  下午3点,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气氛庄重,活动首站在此开启。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阜阳社科名家宣讲团成员杨新宇为青少年们深入解读“王家坝精神”:“这座纪念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都在诉说‘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他的讲解将五年前总书记的嘱托与蒙洼人“水退人进、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交织。身旁,佩戴红领巾的阜南六初学生韩淑蕾听得格外认真,她攥着笔记本,把“王家坝精神”五个字反复描红:“杨教授说,这精神就像闸口的基石,守护着淮河两岸,回去后我要把它讲给班里的同学听。”扎着马尾辫的阜南县玉泉小学学生吴梓沫,以《爷爷的故事,水知道》为题,讲述了一段浸着淮河浪花的往事。“爷爷说,有些水软得能托船,也硬得能冲毁堤坝,更能见证担当。”吴梓沫攥着衣角,认真的模样让“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变得可触可感。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二楼柳编展厅里,歌声与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安徽省民间歌曲研究会理事、阜阳市社科艺术宣讲团成员李婧带来的歌曲《淮河杞柳》刚柔并济,悠扬的旋律里,仿佛重现了淮河儿女在洪水中种柳求生、以柳兴业的故事。“杞柳能在滩涂扎根,我们也能在困境中成长。”阜南县第五初级中学学生韩容以《接过文明的火炬照亮华夏文化》为题演讲,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让在场者动容。

  融古今:非遗唱响新时代的故事

  阜南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旁,一场特殊的“车间演出”拉开帷幕。国家一级演员、阜阳市社科艺术宣讲团成员马步峰与弟子“小梅花”金奖得主李梓嫣联袂演绎嗨子戏《王家坝儿女》,再现了蓄洪区群众灾后重建、发展产业的奋斗历程,引得掌声阵阵。“原来非遗不只是老调子,还能唱出新时代的故事!”阜南一初学生苗鑫随后以《星火映古韵 文明传千秋》为题演讲,“马老师说,戏文里的精气神,就是咱要传下去的星火。”他的话让返乡大学生中国政法大学的聂仁牛深有感触,他举着手机录制视频,“非遗不只是技艺,它把‘自强’二字刻进了我们的DNA!”

  前往西田坡庄台的路上,阜南县委党校实践课老师的“移动课堂”开讲了。结合着窗外连片的芡实种植基地,党校老师为大家详解“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从‘因水而困’到‘因水而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新思想的实践答卷!”

  代代传:青春之声接续信仰火炬

  西田坡庄台的亭子里,一场“母女宣讲”打动人心。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阜阳市社科理论宣讲团成员胡晓岚与女儿朱笑莹并肩而立,以微宣讲《十里芡实淮河香》讲述阜南如何把蓄洪区变成产业园。“最是皖北八月香,伞叶团团遍芳塘”8岁的朱笑莹以童声吟诵开场,身旁的小学生们跟着念起来,清脆的声音飘向远方。

  活动尾声,三代学子共话心声。吉林大学学生孙笑笑眼眶微红:“小时候老听奶奶说‘蓄洪苦’,如今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才懂得总书记‘因水而治、因水而兴’的深意。明年暑假,我要带同学回来看看,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是一次社科普及与红色教育的创新融合。”阜阳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专家引路、非遗展演、青年对话三维联动,让社科普及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水源泉’,社科理论因实践而生动,信仰力量因代际传承而永恒。”当红领巾、团徽、党徽在淮河岸边交相辉映,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种子,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悄然生长。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编辑:朱晓伟

地址: 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社科大楼二楼 邮政编码:230053 电话: 0551-63417233 (传真)0551-63411194 管理员:E-mail :ahsklbgs@163.com

Copyright ◎ 2008 Anhu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08001559号